随着我国社保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保卡发放数量的持续增加,社保信息化服务的领域也从单一的信息系统管理扩展到以信息化技术服务于社保卡的发行、管理及应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给社保卡所需个人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利用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传统的以人工处理为主的方式难以满足社保卡发行速度和质量的要求。而在社保卡管理方面,201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并相继在标准、发行、密钥、产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依托社保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保障卡数据采集、制作、发放、应用等方面的配套管理制度,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在产品质量、密钥安全、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持规范、安全的运行状态。
社保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通讯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应用。社保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改进和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及效率的有效手段,不仅对于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更为解决民众切身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生事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02年12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22号),对我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作出了详细规划,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整合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社保信息化服务得以快速发展。
在社保卡的应用方面,由于金融社保卡可记载的信息包括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等)、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及职业病伤残程度,具有身份识别、金融支付的双重功能,在涉及民生的各种领域(例如购买票证、领取补贴、认证资格等)使用社保卡具有天然的便利性。2014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列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明确到2017年底实现社保卡可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开放向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基本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