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电影透露着的是对生命的热爱,让人们燃起对生活的期待和盼望。这部由德丰利达集团旗下德丰影业(股票代码:839797)、浙江红珊瑚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汉唐光影(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七十七天》相信在很多人眼里便是一部实打实的佳作。
时下正在放映的德丰影业联合出品的《七十七天》,在近年来佳片频出的电影界,仍具独特气质。作为首部华语户外探险电影,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头条号,总是有关她的身影和消息。
德丰影业联合出品的《七十七天》以西藏为主题,围绕主人公老杨独自穿越高寒无人区羌塘高原的过程展开。有人看到了现实与梦想,有人看到了生命与死亡,还有人看到了墨守与创新。或许是影片处处的“留白”,悄然带观众进入自己理解的那个境界。
细细品读影片,发现有三种“白”:
影片的镜头很“白”。无论是纯景致镜头,还是将人物放置其中,影片都采用了大量全景拍摄手法,如圣湖羊卓雍措、珠穆朗玛峰、羌塘高原干涸的咸水湖;还有一些仰视角度和俯视角度的镜头,如老杨在女主角蓝天的客栈、冈仁波齐峰、阿里的星空等,让整体与个体、大与小在自然对比中留下大量纯粹空间,几乎是全方位立体展示了天地万物的深远宏大与人类世界的渺小。通过正面出境与羌塘高原观测台,观众会发现镜头不多的老队长其实是个“狠角色”。这些对比空间的空白之处,让影片方寸之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影片的人物很“白”。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设定,出现的人物也屈指可数、关系简单,且很多都是群众甲乙丙丁。叙事尽管采用两条主线,但加起来无非就是老杨一个人在羌塘高原孤单搏斗,或是老杨与蓝天不冷不热的谈话。另一处“人物”留白,则是与老杨结伴而行的那些羌塘高原的“原住民”,相同的,它们也并非成群结队,似乎也是那些落了单的或是离群索居的野兽,仿佛与老杨一样,人物在路上,羌塘在路口。这种有意无意的简约,正衬托出青藏高原那种与生俱来的空阔寂寥。
影片的台词很“白”。影片主要采取自述或字幕交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人物台词简单,而且很多“台词”仅仅是通过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是画面轮转,让观众去“读取”,无形中将观众也带入其中。
片中最激烈的一段台词莫过于摔倒在路上的蓝天情绪崩溃中的陈述,而最有温情的“台词”是老杨在饥寒交迫对着洪水中的小狼久久凝视的眼神特写,以及片尾小狼守护在晕倒的老杨身边发出的那一声长啸。甚至,看完整部影片,观众还在思索:老杨最后究竟何去何从?而此时,已经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影片创作之中。
从艺术角度上说,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从应用角度上说,留白更多是指一种简单、安闲的理念。
看德丰影业联合出品的《七十七天》的留白,观众会发现,每一处留白,无不传达出西藏那种极守静笃的纯净状态,无不时刻提醒观众要向内寻求自由的力量,无不营造出主人公“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心境。
艺术形式总要表现一定价值理念。正如蓝天所说“请给我水,心灵鸡汤就不要了”一样,影片的大量留白,其实是给了观众最需要的心灵空间,而不是心灵鸡汤。它们就像一面镜子,不断反射出观众在各种环境下的状态,或激情、或困顿、或挣扎。人物内心不断呈现,让你自己看见,让你自己判断并作出决定。它们又像一张白纸,白纸是有边界的,白纸又是空白的;不论你做什么事情,你的生死,你的理想与现实,可以尽情去书写,但你又必须敬畏边界,遵循规律,你才能获得自由,包括行动的自由、内心的自由,以及发展的自由。
52天,77天,80天……这是“老杨们”穿越羌塘高原的时间。然而,再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羌塘高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发展环境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自己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引人深思。
电影《七十七天》成为了如今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德丰影业更是收获颇多。期待更多好作品能够出现,给观众带来更加极致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