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打车难”不能靠放纵非法营运

发布时间:2018-08-13 16:22:58

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思维,监管与发展并不矛盾,企业自查重要,决策保持弹性也重要,两者不是水火不容。

打车难卷土重来,俨然成了不少人的集体体验,也引发网友纷纷吐槽。是谁造成了打车难?有人归咎为过度监管。理由是,“网约车新政”施行后,正规网约车锐减,在有的约车平台上,要么显示“附近无可用车辆”,要么提示“排队人数较多,请耐心等待”。故此,一些人呼吁,对非法客运专项治理的行动应该缓行,乃至叫停;对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的非法网约车应网开一面,给它们大开绿灯。甚至有人直言:应该通过放纵非法营运来缓解打车难。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打车难,显然存在,但是不能因为打车难了,就让黑车重归,就让因不合规而被限制的网约车“东山再起”。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对乘客不负责任,对公共安全不负责任,也是对合法合规的网约车不负责任。

眉毛胡子一把抓,萝卜快了不洗泥,看似缓解了打车难,但也埋下了隐患,置乘客安全于危机之中。殷鉴不远,几个月前郑州一名空姐搭乘网约车,途中被害。事发后,滴滴平台除了向遇难者家人道歉,还表示,“作为平台辜负了用户的信任,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如果不依法严管,不健全审核机制,不填补现有漏洞,不规束无资质的网约车,后果不堪设想。

一方面是打车难,一方面是监管在发力,怎么办?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调和”。其一,网约车平台继续强化内功,最大程度减少盲区。无论滴滴还是美团,都有责任自查自纠。日前《文汇报》报道,美团网约车平台在上海自觉启动“飓风行动”,从升级入网审核机制到实行消费者有奖举报,从建立神秘访客队伍到新注册车辆和驾驶员均需线下核验,从上线人脸识别比对系统,确保驾驶员和注册人一致,到启动“临检”机制,对在网运营的车辆进行随机审核……一时受到好评。既然美团能做到,其他网约车平台是不是也该做到?既然能在“上海这座网约车监管最严的城市”主动查找自身问题、解决问题,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应该如此?换言之,只要企业先自律,公众才能更放心,也更有动力为平台鼓与呼。

其二,网约车平台要自我加压,公共政策也应保持弹性。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现实。城市管理是一门艺术,适当保持弹性,在与民众互动中求得“最大公约数”,与相关企业沟通中达到善政的最大合理性,才能实现双赢。如果闭门决策,或者决策前未真正实现广征民意,更不能体现遵循民意,初衷再良好的政策也难以释放预期效果,甚至出现一种情况是,好心办坏事。故此,我们的管理者也应该检视一番政策施行以后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惟有真正总结,放大经验,规避教训,并不失时宜地不断完善,网约车新政才更能经得起推敲,行稳致远。

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思维,监管与发展并不矛盾,企业自查重要,决策保持弹性也重要,两者不是水火不容。不低估监管者的智慧,也不轻视网约车行业的自净驱动。只要职能部门有诚意集思广益,有手段凝心聚力,再辅以良性的社会互动,打车难这块硬骨头就一定能啃掉。

诚聘英才

Advertises

关于我们

About

商务合作

Cooperation